艺术家推介Recommended更多>>

茅台国韵系列葡萄酒精心调配酿造,适合日常饮用、员工福利(M10),喜庆婚宴、公司庆典(M30),孝敬长辈、高端客户馈赠(M35)

────────────────

【以下内页广告位】

您当前的位置:艺术视点​网 - 专题资讯
 

中国书画名家张林文艺术人生访谈录

发布时间:2014/12/08|作者:艺术视点网|来源:中国企业报道 www.ceccen.com|浏览:691次

   展卷书法家张林文先生作品时,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字“新”,若再仔细品味,又能体会到其中的“古”。说明其作品中的新意,并非刻意之为的“新”,而是师法于古,后又融入自我的“新”,观之耐人寻味。张林文先生字岩鹰,号润泽、西凉游子、西凉人、西凉狂人等。现为成都军区司令部直属政治部干部。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理事会副主席、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艺贤书画院终身副院长、成都国防诗书画院副院长。

中国书画名家张林文艺术人生访谈录

   张先生1955年12月出生于甘肃省武威市。武威古称凉州,历史上曾经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要冲,位于河西走廊东端,从先秦时亦有史可循。曾出土著名文物,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西夏碑等重器。从小即被家乡浓厚文化底蕴灌溉成长的张林文先生,与书法艺术有着不解之缘,从懵懂时期的,称不上有章法可循的“照着写”,到学业时,工作后的投名师访高友的艺术历程,既是一个他书法技艺不断提升的经过,更是其艺术生涯在亦步亦趋中走向辉煌的历程。

   性情超然 笔法精妙

   在张林文先生的书艺生涯中,先后拜著名书法大师周昭怡先生、方振先生、何应辉先生为师,长久以来苦研书艺,临池不辍。楷、行、隶、草皆通,尤擅行草。草书之写,自古多以“二王”、张芝、“旭素”为圭臬,张林文先生除了对其进行深入研习外,亦对其他方家之法帖下过心摹手追的苦功。故在坚实的古法基础上,兼以篆书之古拙,魏碑之雄强融入其里,从自我逸格中挥洒而出的随性与豪放,更把“魏晋风度”之雅量淋漓尽现。

   “那么多年的书法写作经历告诉我,要想写好书法,前十年必须踏踏实实地临帖。就像盖房子要挖地基一样,地基越牢固,房子才能盖越高。一旦基础扎实了,落到纸上的字才会有跃动的,沉厚的生命力,而不会显得漂浮无根。”

   东汉时著名文人蔡邕在《笔论》中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也就是说,书家精神的好坏,与其书法创作的效果关系极大。只有在胸怀潇散随意,精神集中的状况下,加之工具也好,所书之才能佳妙。若以内循性情的角度来论张林文先生的书法,浓厚的“西凉情结”就是他“散怀抱,任情恣性”的文化根基。史上西凉国是于“五胡十六国”的动荡时期所建,加之“五凉”割据政权决定着这一地方会长期存在群雄逐鹿,烽火连天的战事,然乱世之时,亦不乏壮怀激越,豪情万丈之英雄人杰。张先生本就是一个长期锤炼在军营,少机巧,多赤色的狷介之人,也沿承了这方风土人情的豪迈洒爽。其澄澈的内心,更塑造了他充满想象力的浪漫情怀,同时,更培养出其不媚俗庸的,典型的文人风骨。

   “书法有一种高尚,清静,干净的深邃修养,她与进入了佛院寺庙的感觉是一样的,没有名利,没有铜臭味。”

   张林文先生对于书法艺术的修习,始终葆有一种朝圣的心态。在继承前人方面,他是基础扎实的,但当传统的集腋成裘与其自身学养“碰撞”后,便让他潜藏于心底的豪情逸性在自然而然中做了水到渠成的抒发。故在其作品里,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的率爽与直接,也凝结着厚重的,属于这片土地的人文情愫。似乎在弥漫着历史硝烟的红尘中回荡着一首雄浑旷阔的“西凉吟”。而体现在书法中的,张林文先生之浪漫情怀,又是在笔走游龙间恪守于章法中,更游刃于思怀外的潇潇挥洒,渗入到古深厚博的字韵里,形成刚柔相济的笔墨融容。省于内,是他内心沉远的性情写照,表于外,则是豪健疏张的个性追求。

   “写书法是一件修身养性的事情,出名不出名无所谓,没有名利驱使,内心干净,才会写得轻松,也才能写出书法艺术的真精神。我从八零年到九二年这期间,没有一天是不写书法的。哪怕是出差在火车上都不想停,只要是只有那么一点点的时间和空间,我都会铺好纸,拿起笔,专注地写。”

中国书画名家张林文艺术人生访谈录

张林文作品

   品味张林文先生行草书,能体会到深邃的静远和专注。运笔方面,其中锋之用凝厚透力,偶尔兼以侧锋使转,让点画间呈现跌宕多姿,变化无穷的意趣。正所谓“正以取劲,侧以取妍”之论是矣;在平正中见欹侧,笔画之间互有连属,关照兼和。其字与字间,行与行间皆映带相生,顾盼多姿,或笔笔连级,或笔断意连。观其作,大有唐代书法家张怀瓘所云:“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之气势。

   “在大量的临碑帖,打基础的时候,需要学习的是古人的书写精神,而不是单纯地去学个形式样子。牢固的基础,加上自我对水墨理解和运用的到位,综合起来才能写出好作品。”

   张林文先生的行草书,把诸多书体的特点都巧妙地糅合到了作品中。其书趣之“新”,以“勒”“弩”“掠”“磔”四笔最为特色。“勒”“弩”二笔为字体间架之枢要,张先生结字,章法严谨潇洒,重字体动势,以欹为正,观之有蜿蜒流动的顺畅;“掠”“磔”两笔则不单有斜出,而加之以隶体波折之动态,如风拂裙带衣袂之飘逸灵动,生趣盎然。张林文先生用墨以浓、焦二者并举,落笔一气呵成,直至墨尽笔枯还意犹未尽,墨浓处彰显出魏碑沉雄之浑厚,如大将凝目,按剑欲出之沉怒,而笔走“飞白”之古拙空灵,亦有汉简不染烟火的清净雅秀,似出尘仙道般驾云而至。在沉厚与飘逸中尽展大虚大实,虚实相生之意境。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若以此论,观张林文先生之作,似乎跃然纸上的每个字都在讲述着一个生动美妙的故事,不时使人陷入浮想联翩的美妙遐思。在听者驻足时,早已在不知觉中被作品气韵深深感染,流连忘返。

   誉溢书坛 心致桃李

   “书法是线条和水墨的艺术,把二者相交杂糅,让笔的使转,墨的浓淡,字与字的大小,行与行的疏密相映成趣,千姿百态,作品看起来就不会单调。”

   在当今众多书家作品中,张林文先生书法之布局可谓独树一帜。在疏密聚散,圆缺参差间或藏或露,或即或离,皆以奇正兼容做了融汇之巧。能从中感受到推平山峦,开凿河道,大厦成林,马路如练的开阔与繁荣;也有层林幽谷,古木荒藤,高山流水,石瘦松肥的自然清趣。从的作品来看,他始终都不忘内省自我,以保持心底的深净。无穷的灵感泉源便如潺潺溪水般滋润着他的创作生命。在不知觉中早已做出了育满书坛的成就。

   张林文先生曾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及四川省的大型展览,作品也曾多次获奖。一九八八年获全军书法大赛一等奖;一九八九年获全国神龙大赛银奖;一九九零年在全国性的书法大赛中获奖二十一次;一九九四年被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协会授予“妙品”称号。成都军区为此给该同志荣立二等功。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中国书画报》、《四川日报》、《天府早报》、《西南军事文学》、《战旗报》等报刊、电台等报道了张林文先生的书法成就。如今,功成名就的张林文先生,亦未止步于悟道与修习。

中国书画名家张林文艺术人生访谈录

张林文作品

   “在创新过程中,要有‘三舍’。一是舍得放弃古人,并不是说不尊古法,而是强调不要食古不化,要活学活用;二是舍得放弃老师,要学会辩证地来判断和消化老师所讲的东西;三是舍得放弃自己,这是最难的。因为书家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会不愿意放弃眼下的成就,就会害怕改变。这就限制发展了。”

   如今,在张先生门下,有诸多慕名拜于名下的弟子,除了书法创作外,他平时都要对他们进行言传身教的授课。他不仅对弟子要求严格,对自己更不放松。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老师有一桶水,能教给学生一碗水,如果老师只有一碗水,那么只能教给学生一滴水。作为老师,我只能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不断学习充实,才能真正有资格对他们传道、授业、解惑。中国书画博大精深,活到老,学到老。要不停琢磨,这是对我徒弟们的训诫,更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地遵循。”

   张林文先生是位率真而浪漫的艺术家,在访谈最后,笔者亦感受到其虚怀的宝贵精神。相信他对求索的无尽追求,将会带给人们更多期待和惊喜!

相关阅读
 

艺术视点网 www.zhhdq.com 版权所有,网站内容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