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推介Recommended更多>>

茅台国韵系列葡萄酒精心调配酿造,适合日常饮用、员工福利(M10),喜庆婚宴、公司庆典(M30),孝敬长辈、高端客户馈赠(M35)

────────────────

【以下内页广告位】

您当前的位置:艺术视点​网 - 专题资讯
 

中国书画名家张泗端艺术人生访谈录

发布时间:2014/08/28|作者:艺术视点网|来源:中国企业报道 www.ceccen.com|浏览:705次

   在采访张泗端之前,笔者对他的书法作品有过一番欣赏。直观的感受,便是在浓郁的墨韵中,似乎渗有一种淡淡的,难以名状的,哀伤的清雅。似一株莲花出淤泥的豁然,亦如徐徐山风摇曳幽暗松影。

中国书画名家张泗端艺术人生访谈录

张泗端

   张泗端字思瑞,号鹤翁,斋号端石。1953年生于四川彭州。他的曾祖父是清末秀才,当过私塾先生,父亲受家庭熏陶研于笔墨之习。张泗端从小便陶 冶于此书香门第。在外人看来,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书法学习环境,但童年时期的张泗端却总是处在一种被动的,用他的话说是被父亲每天逼着写一篇书法的学习经历 中。尽管如此,却并没有影响到他书法功力的与日俱增,加之在学成运用时所得到的肯定和赞誉,无形中也让书写成为他工作中的一项特殊技能。张泗端从小是个兴 趣广泛的人,在中医、养生等祖国传统文化上有所用功,在音乐方面,他自学了拉二胡,吹笛子和口琴,在参军后又自学会拉小提琴。但在所有的兴趣爱好中,张泗 端最喜欢的,莫过于对“太极棍”的练习。因为他感受到,太极棍的动势与书法之笔式和韵律的异曲同工之妙。

   在张泗端六十余年的人生历程中,他曾下过乡,当过工人,戎马半生。亦曾伤于离别,有过发奋,终得悟道人生。岁月的磨砺和洗尽铅华的坦然,造就了他温文尔雅,却也洒逸淡远的独特个性。以丰富的人生阅历诠释着“字如其人”的个性独彰。

   “我的整个人生经历,可以叫阅历丰富,也可以说成是命运多舛。其实,在45岁之前,我是没有想过要从事书法这项事业的。是我的妻子改变了我后面的人生。”张泗端用带有些凄叹的语调把思绪带回到他与妻子生活的年代。

   哀思之寄

   张泗端的妻子曾是一位活泼美丽,善良敬业的文艺兵。当年,由于工作的长期劳顿和奔波,使她的健康每况愈下,最终积劳成疾,不久便与世长辞了。临 终前,妻子曾对张泗端说,总看他的工作和书法文章有关,但所写的东西在哪里?作品在哪里?怎么从来没有真正看到呢?这样的发问,让张泗端戛然止住了悲伤, 他突然开始回顾在与发妻相守的二十年时间里,自己的工作虽然一直都与书墨相伴,但确实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仔细体会过书法之美。更没有对此进行精益求精的研 习。而今,爱妻将去,他很想拿出一件得意之作来让妻子欣赏,但,这注定要留下莫大遗憾!

中国书画名家张泗端艺术人生访谈录

榜书正大气象

   曾几何时,张泗端很想在妻子亡故后便随她而去,不想在人生的阴霾中孤单地感受凄风苦雨的辛酸。但妻子临终时的话总萦绕在脑际,让他无法不选择用余生来弥补这份未尽之事。

   妻子的亡故虽然给张泗端带来无尽的悲伤,但同时,他似乎又在痛苦的深渊下突然间触碰到了生命纯澈,这份否极泰来的豁然开朗,仿佛让他猛然间悟道 了致远宁静。沉静!沉静下去!瞬间,这便成为了他永不言悔的人生抉择。在仕途之路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幡然选择了激流勇退,以从事书法艺术作为人生的最终追 求和悼念亡妻的方式。那一年,他45岁。

   “跟我同时期的战友,很多人现在都已经是将军了。我本来也能如此,看到他们的辉煌,很多人会觉得我这样做不值。但我很清楚,在当初选择的时候就 很清楚,我不会后悔。妻子的去世让我突然间明白,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赞誉和财富。只要能始终守住一份平常心,常怀感恩之情,专注地去做该做的,自 己喜欢的事情就不枉此生了。”

   从1998年开始,张泗端便如饥似渴地沉浸在对书法艺术的研索中。他曾精研“魏晋风度”,亦探索于“唐法宋意”,遍临诸家,博采众长。楷体曾临 欧、颜、柳、赵;篆书亦鉴鼎刻铭文,行书则以二王为宗,学法赵孟頫、米芾。其中,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及怀仁《集字圣教序》是他临习最多的字 帖。2006年,他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生班。他始终认真求知的激情和天赋之予的悟性深得欧阳中石先生赞誉,并对他的艺术成就给予很高评价:“他的 书法肥而有骨,骨肉相济,活泼灵动。用笔多变,章法烂熟,上下映带,左右顾盼,错落起伏,跃然纸上。流动的线条中,方圆、疏密、长短、粗细、浓淡、枯湿多 变灵活。大气磅礴如行云流水,真可谓标新立异、匠心独具,已有了自己独特的笔法和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他的艺术魅力不仅仅给人以艺术欣赏,而且给人以 精神享受。”

   张泗端对读帖和临帖最为看重。他认为:“读帖和临帖是在书法学习过程中必要打好的基础。而‘读’比‘临’更重要,因为,读帖时很专注,能连贯始 终地感受古人笔意和字韵。而临帖时会分心,但目的主要重在取法,而非感受。我认为,‘临帖’和‘创新’是书法研习之路上必须做好的两大‘文章’。”

   当今社会的浮躁与趋利使很多书者的创新思维“剑走偏锋”,书坛所出现的“自由体式”被诸多书者不断创造。而此种无章法可循的,笔者更愿意把其说 成是“乱画”的方式得以存在,也从一定程度折射出整个社会文学水平的衰退和大众思想底蕴的空洞。故,能以虚怀若谷的踏实审慎来对待书艺之承传与创新的精神 便显得尤为珍贵。而张泗端则是其中的守望者和践行者。

   “其实,我是一个很传统的人,相对于创新,我还是更倾向于做好传承。并不是我思想僵化,认为古人不可超越。我是觉得,即使要创新,我们也要本着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不能功利,不能造魔,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先继承好前人精华的前提下,一种循序渐进的水到渠成。”

   书艺造化

   张泗端常作篆、楷和榜书。他的作品,既有师法于古的沉厚笔韵,亦有不囿于旧的清新洒意。其篆字,秀雅中现苍拙古朴,不拘泥,不涩滞,结构谨严, 瘦劲挺拔,运笔纯熟,婉转畅达。张泗端楷体之作,以中锋用笔为重,其字体的厚实,凝练凸显出力透纸背之功夫。亦如清人笪重光所说:“能运用中锋虽败笔亦 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端在于此。”且“张书”用笔方圆共生,虚实兼作,铺毫爽利不犹豫,提按顿折显性情。把纯熟技法与无限情思完美熔于生动 气韵。其榜书字体浑厚劲健中见洒放疏逸,观之有挺拔清雅之感,却不落单薄势孤之缺,作品整体则呈现出中正端庄之静肃与沉稳。

中国书画名家张泗端艺术人生访谈录

习主席词句

   张泗端尤擅行书。观其行楷墨韵,承晋书之儒雅飘逸,笔墨酣畅,时缓时急,宛若清风吹皱湖面上所停一叶静静扁舟,亦似在“兰亭”悠游于曲水流觞之 逸趣;行草则在唐人法度中得道灵洒之神思,技法纯熟与内心感怀熔冶于心手相忘之境,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挥洒藏露相间,墨韵柔润时浓郁,倾洒时率意,笔 走游龙感心随性,变化万千,纵横洒脱,令人目不暇接。作品整体风格在姘美中得见质朴古厚。

   张泗端现为中国国际艺术家协会终身艺术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他多年来创作书法作品一千多幅,发表二百多幅,获殊荣诸多。代表作有榜书“大爱兴帮”、行书“岳阳楼记”长卷、草书“道德经”四条屏和“毛泽东诗词系列”等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时年90高龄的王琦先生对其人其书予以高度评价:“已达‘性道一体,道法自然’之境界”;“是真正的重传统,随时代,求自我”。中国书画收藏鉴定家协会称其作品“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北京创作中心称其作品“可谓传世珍品”。

   “艺术的成长经历是很艰辛的,书法沉淀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需要书写者用一辈子的功夫去潜心探索和研究。我们对艺术永远要怀有一种敬畏感, 我们只要把眼光放到浩瀚的历史中去审视,我们就永远也不会认为自己了不起。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千万不能浮躁张扬,投机取 巧。”

   至今,张泗端仍然不辍于每日笔耕,这已然成为他固守多年的习惯。当然,他还有一个固守不变的习惯,就是每年清明,都会为亡妻“寄”去一张自己的 佳作。他想让妻子“见证”自己书艺的进步和所感所悟,他早已把对亡妻的哀思化为深深的怀念,把对书法的研索之习寓于悟道生命的修行之路。他始终踏实而执着 地修养着纯澈而丰富的内心境界,以感恩之情和奉献之行延传书学,淬炼人生。

相关阅读
 

艺术视点网 www.zhhdq.com 版权所有,网站内容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