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推介Recommended更多>>

茅台国韵系列葡萄酒精心调配酿造,适合日常饮用、员工福利(M10),喜庆婚宴、公司庆典(M30),孝敬长辈、高端客户馈赠(M35)

────────────────

【以下内页广告位】

您当前的位置:艺术视点​网 - 专题资讯
 

中国书画名家王能艺艺术人生访谈录

发布时间:2014/10/23|作者:艺术视点网|来源:中国企业报道 www.ceccen.com|浏览:534次

   “众生门下寻访路,踏遍天涯望断秋。自少齐埋于小草,而今渐却出蓬篙。”在秋高气爽季节笔者采访了国画家王能艺先生。访谈初识,王先生对自身评价说“性之所向,心之所趋,人性应为自然属性,修行在内,本色在外,国画映物,章法天成。守于法度,归于自然。”,由于自幼对绘画痴迷,观察事物,伏案作画,养成了内外兼具的性格特色。我们的交谈从他与中国画的结缘开始,随着采访的深入,笔者发现,其实,在王先生的内心,对绘画艺术的挚爱和专注,早已塑造出他鲜明的,充满澎湃激情的洒放个性。

中国书画名家王能艺艺术人生访谈录

王能艺

   王能艺,字,达然。龙岗墨斋主。出生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父亲是一个着根乡土的文化人,王先生少时,因耳濡目染于父亲笔墨,言传身教,便不断激发出其心灵深处跳跃着的艺术情思蠢蠢萌动。偶然的机遇,幼年的他在道释画师那里翻阅画册,从古典名人字画和壁画中得启示,并从当地历史文化“傅山故里”“元好问诗词”“程婴救孤”等情节中细心评味,铭记于心。从那时起,他对绘画的热衷被彻底“点燃”,也从那时起,不论遇到顺境还是逆境,绘画与他结缘,悉心相伴,至今相随。

   心之所向 自然逸境

   萧瑟意境,重在修行,学而后工,不落窠臼。著名画家刘大为主席欣赏过他的创作后说:“王能艺先生的中国画创作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以情立境描绘自然,殊形式之所宜,豪放中见跌宕,婉约更显淋漓,是不可多得的当代实力派画家。”“其实,学画的经历是挺苦的,要不断地去练习,去感悟。特别是对于心境的磨练,一定是要耐得住性子提得起精神。一幅国画的完成需要好几道工序,如果有哪一处没有做好,不管之前做得再好,有瑕疵,就要推倒重来。一个真正到达无为清净的人,才能到达神而通之的境界。”从王先生的话里,可以读出一种对于艺术创作追求极致的寂寞和孤独的情怀。在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王能艺先生都非常注重内心的变化和诉求。人们总能透过他的作品感触到一种强大的心源力量。如果他说完成了一幅作品,那么,这幅作品必定是从他心底一份对自然世事的感悟,或是快乐的情感源泉中脱胎而来,绝非是照猫画虎的匠人之作。

   王能艺先生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美术系,兼工国画和油画。早在2009年5月,他一幅名为《走出大山》的油画作品,在全国教师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获得教师专业组二等奖。作品中一位老农送考上大学的孩子到村口,却突然仰天长望,表情中似乎是了却了一桩心愿,但却又有对孩子依依不舍的复杂心绪,身边的两个女子一个在劝说老人,一个以悠扬的笛声为亲人送行,正预示着一种悠远而悠长的祝福。哥哥牵着阿黄看着妹妹背着书包走出大山,踏上了求学的征程。作品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正在逐步走向成功。这不仅是更多农民的心愿,更是整个国家的希望。作为一个从农家走出的大学生,王先生正是通过此幅画作表达着自己真实的内心情感。

中国书画名家王能艺艺术人生访谈录

《东方日出竞朝晖》中国画  大尺整纸

   “不论是什么画种,只要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与时俱进,都能激起人们最深刻的人生感受。其实,绘画这件事,无时无刻都是在与自然万物对话,都是在寻找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要善于从自然中发现,提炼出艺术元素,再融入自己的思想,最后融入笔端表达出来。”

   王先生喜作山川之游,他认为,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之源就深埋于自然万物之灵思的土壤中,在此孕育出的,是不同民族的深邃的文化底蕴,所化于外,却仍不可具象而论的,就叫气韵,或境界。故,“着眼于境界,形成于自然”的“十字真经”便成为了他始终的艺术追求。对于其境界之说,王能艺先生诠释道:“‘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下矣’。这就是说,追求越高,境界越高,境界的提升包括很多方面,诸如人的修养,学识,心胸,眼界等等,是一种综合素质的长期修炼。当然,取法上上之境界,当然是变幻无穷的大自然。”

   王先生游走于山水间,特别注重在四时变化中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仔细体会山川树木,松溪河云在不同季节所呈现出来的景致变化,并把其所观容于眼,纳于心。对王先生“形成于自然”一说,除了去感知大自然带来的性灵荡涤所参悟的艺术思情外,最重要的还在于把这种澄澈静透的平和心境当作自身一直延续的修行理念。

   王先生说:“人类以艺术的形式来表现自然是一种天生的行为,是去触碰和认知自然的方式,而自然给我们的反馈和回报就是涤除人们性灵中的躁郁,让我们专注和踏实。所以,搞绘画一定要心静,切不能急功近利地为形成自我风格而找风格。自我风格的形成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正是如此明道透远的心态,让王能艺先生的笔墨创作,始终能很率真而直接地表现出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以及万千变化的不同风情。这种灵透的感知并不在于对技巧的掌握纯熟,而更有赖于以澄怀心境所参悟的万趣神思。

   黄公望在其《写山水诀》中云:“……更要记春夏秋冬景色,春则万物生发,夏则树木繁冗,秋则万象肃杀,冬则烟云暗淡,天色模糊,能画此者为上矣。”

   观王能艺先生国画山水,正能清晰地感受到季节之分明,王先生作画山水,注重写实,喜夏日花树繁茂,蒸蒸日上之景,但若直透地表现出这种浓郁,却又显得过于燥烈,故在意境营造上,加入山雨沐浴后之烟岚氤氲,即为画面添增了些许柔和,如此一来,画作的整体气韵虽体现出炎夏之热烈,却又不失融融温润,观之刚柔并济,气韵相生。再有,秋山游赏,红树飞瀑亦是王先生之画中常有。秋本萧瑟落寞,万物逐成收敛之态,此时人心亦能萌发些许悲凉,但从王先生画中,虽然能尽看画中秋意,却不曾感受到秋之萧萧,倒是从山石勾皴,树木点染的纯熟技法中渗透出秋赏的画意情趣。王能艺先生不仅能把山水景致的季节之分明晰地从笔墨中淋漓表现,亦能把自我情怀融入其中,呈现出于厚重中显淡薄,由沉思中寻诗意的画境。

   王能艺先生作山水国画,多是一派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层峦叠嶂。从整体布局来看,他常用“水”来贯穿。从近水到远水,水出高源,自上而下,不相截断,活流之源纵贯着从近山到远山的连绵不绝,这也正应中国山水画之“三远”境界。“三远说”源于宋代著名画家郭熙。意为山之“高远”,即山外远景;“深远”,从近隔开相对;“平远”,从下相连不断。观王先生画作,山与水的交叠隐现,加之云环雾流的多姿动势,足以尽呈“三远”意境于观者眼底,让人感到自己正是那个身临其境的游者陶然于此悠悠美景中。

   艺海泛舟 追求极致

   王能艺先生现任中国美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会员,人民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画家,东方翰林书画院院士,北京金石画馆副主席。他曾数次与国内著名书画家刘大为。欧阳中石、靳尚谊、冯远、沈鹏、张海、何家英、刘文西、杨晓阳等名家共同出版画集。从2009年到2014年期间,多次参加全国性的书画大展,获得业界如潮好评。作品被诸多权威杂志媒体登载报道,同时被新华网,人民艺术收藏网,中国企业报道,中国书画收藏频道,雅昌艺术网等多家网络媒体收录,并作相关报道。诸多作品同时被国内画廊和艺术机构收藏。

中国书画名家王能艺艺术人生访谈录

《云巫三秋图》中国画 四尺整纸

   “我其实不太喜欢去搞随波逐流的创作,去谄媚市场,我还是觉得要坚持住自己的创作理念,尊重自身的艺术个性。主要在于跟着心的方向去走,不要违背自然规律。画画这件事,我本来就是因为喜欢才去做的,而不是为名利。”

   至今,王能艺先生所热烈追求的艺术境界仍然是不忘初心的纯朴和澈透。他每天都会在夜晚伏案笔耕,由于太专注,很多时候一抬头就已是艳阳高照时。甚至经常因为专心于绘画而忘记吃饭,非要画到自己满意才会停笔。他废寝忘食地研习绘画,在家人看来,由于担心他的身体健康,长期操劳,故多不理解。但对于王能艺先生而言,能沉浸在绘画中达到忘我境界,就是一剂滋补的心灵饕餮盛宴。

   “常游艺于笔墨顷刻变化的痛并快乐,畅想于国画意在笔先又将错就错的广博修为,瞻仰于古典画作点滴梦想竞汇聚成的世事沧桑。我只是希望通过绘画来把自己积淀于心里的情感抒发出来,把真正的自我释放出来,通过跌荡的心境去展现画面更多层次上的复杂变化和思想境界上的更高造诣。虽然,艺术创作之路是很艰辛的,但能用心去做好绘画这件事情我会觉得非常快乐。”

   对于今后的发展,王先生会把更多时间倾注于对国画的研索。在笔者看来,对于绘画艺术的追求,王能艺先生堪称是个完美主义者,他从不会苟且对待任何一个细节的处理,更不会放过任何一丝瞬间即逝的灵感,他仍继续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修养作为追逐艺术梦想的底蕴基石。相信假以时日,他终会到达追望已久的国画艺术之桃花源境。

相关阅读
 

艺术视点网 www.zhhdq.com 版权所有,网站内容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