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推介Recommended更多>>

茅台国韵系列葡萄酒精心调配酿造,适合日常饮用、员工福利(M10),喜庆婚宴、公司庆典(M30),孝敬长辈、高端客户馈赠(M35)

────────────────

【以下内页广告位】

您当前的位置:艺术视点​网 - 展览信息
 

“微干预”非对象化的日常实践艺术展

发布时间:2021/10/16|作者:艺术视点网|来源:艺术视点网 www.zhhdq.com|浏览:401次

展览时间:2021年10月17日-2021年11月30日
展览机构:SGA沪申画廊
展览地址:成都高新区盛通街16号天府长岛29栋2号
策展人:崔付利
主办单位:SGA沪申画廊
参展艺术家:白小墨 、陈伟才、俸正泉、何利平、蒋建军、李胤、李勇、刘影、马赛、舒昊、宋兮 、唐 影、王彦鑫、 谢天卓、杨俊峰、杨欣嘉、杨义飞、张佳颖 、张钊瀛 、赵杨、赵子韬

“微干预”非对象化的日常实践艺术展

展览海报

展览介绍:
 “日常”是当代艺术界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甚至在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多年的进程中也从未缺席。上世纪80年代,“日常”成为艺术“从意识形态出走”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承载起人文主义的光环。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开始,“日常”开始转向对消费主义、后殖民文化的反思。新世纪以降,关于“日常”的碎片化表达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流行趋势,似乎“日常”已经成为一种无公害、标准性、策略化的话语系统。需要警惕的是,“日常”并不仅仅是时代的代名词,尽管它在不同时期与时代语境存在共性因素。但对个体而言,“日常”更应该是具体的,清晰的,甚至是不可回避的。

“微干预”非对象化的日常实践艺术展

《RETURN》 白小墨 2020年

“微干预”非对象化的日常实践艺术展

《洪荒林》 谢天卓 2021年

“微干预”非对象化的日常实践艺术展

《距离之歌》 李勇 2017年

 “日常”要么是“艺术形态出走”的出口,要么是社会批判的图像载体。总之,“日常”在过去的艺术中总是呈现出一种“对象化”的倾向。换言之,“日常”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处于被选择的被动状态,“日常”成为一种被截取的图像景观。但这并不是“日常”的全部,无论是面对艺术还是面对现实,我们不能回避那些无法逃离的种种困境,从而忽略了艺术家主体和日常遭遇之间的对话和博弈关系。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它可能就发生在个体和日常现实的纠缠和遭遇中,以及个体在这种情境中将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和身份,并给出怎样的态度和回应。如果不强调遭遇,日常和现实将和风景、景物一样成为再现和表现的话题和对象。这样艺术才能逃离出空间生产的境地,它转化为一种真实的感情表达,一种直觉的冲动,一种身体的本能,而不再是艺术史中的套路和经验。在这种个体的遭遇中,艺术可能会是一个情绪的出口,一道打通个体逻辑和现实的通道,当然也可能是一种妥协。

“微干预”非对象化的日常实践艺术展

《米米No.2》 蒋建军 2020年

“微干预”非对象化的日常实践艺术展

《无题》 赵杨 2016年

 “微干预”强调的是在个体与日常、艺术表达的交叉地带,艺术家在面对的差异化“日常”中,如何用个人的艺术语言对“日常”做出不同的回应。为了较为清晰地呈现出艺术家的差异性表达,展览将分为“逻辑与转喻”“凝视与反观”“拟真与变节”三个单元。其中,“逻辑与转喻”强调的是日常与图像两个维度的并行和生成关系,在艺术转换中艺术家的个体意志是如何体现的。无论是对日常的过滤还是添加,那一部分与“日常”何为?“凝视与反观”基于对日常仪式化的深层关注和审视,关乎日常背后的权利话语和支配的根基属性,它的根本是一种“第二日常”,其中不仅涉及艺术家对日常的态度,同时也是观者反观的镜像。互联网和科技延伸了日常的概念,虚拟与现实的纠结拓宽了日常的空间和构成方式,也为艺术家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和形式。“拟真与变节”既与日常有关,但也超越日常,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视觉化是对日常的挑战和突破。

相关阅读
 

艺术视点网 www.zhhdq.com 版权所有,网站内容未经授权禁止使用